秦阴村安置点。
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万及敏 王宇晨
距离积石山6.2级地震已经一个月了。站在板房外,曹学锦习惯性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,跺了几下抖掉脚上的泥土。
在他眼里,板房和家一样,必须打理干净整洁,不能“凑合”。
1月中旬,记者走进他家的板房时,一阵热流涌来,眼镜片上瞬间起了一层白雾。曹学锦一边热情招呼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喝茶,一边介绍,“板房里的东西大多是政府送的,火炉特暖和,墙壁上还安装了从没见过的一氧化碳报警器。”
不止这些,曹学锦指着门口角落码放的十几袋面粉继续说,“政府想得很周到,住到板房里吃喝不愁。”
板房和家又不一样,毕竟空间有限,属于过渡性住宅。
曹学锦常年在建筑工地务工,在他的记忆里,板房就是天花板上挂一个灯泡,地上放几张折叠床,夏天热,冬天冷,杂乱是板房的特色。
在这间板房里,记者看到,4张床靠墙依次放置,叠好的被子、衣服整齐摆放在床上,冰箱、电视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屋子里。
“虽然遭灾了,但人的精气神不能倒,干净整洁才像家。”看到电视里关于地震的新闻,曹学锦又想起熟睡时分的那场地震。
“整个人从床上‘弹’起来,房子开始剧烈晃动,屋顶的碎砂石像下雨一样砸在身上。”曹学锦刚跑出院子就听到“轰隆”一声,转头一看房子二楼塌了,散落一院子的残砖碎瓦。
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,坐在石塬镇秦阴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的篝火旁,曹学锦忧心忡忡,“房子没有了,以后的日子可咋过?”
曹学锦的妻子在取水点。
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“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家人就住进了帐篷,第四天又搬进活动板房。”
说话间,曹学锦的母亲走进了板房。“我妈最近有些感冒,刚才出去晒会太阳,顺便找大夫取些药。”曹学锦说,地震发生以后,他最放心不下患有高血压的父母,以前买药要骑车半个小时去镇上,现在安置点设立了医疗服务站,随时可以免费看病、取药。“村里老人爱下象棋,安置点专门设置了棋牌室,父亲一去就是一下午。”曹学锦说。
曹学锦和家人在板房里看电视。
从住进帐篷,再搬进板房,和曹学锦一样,积石山县因地震导致房屋受损的群众在极短时间内搬进1.6万座板房,住到了临时的“新家”。
“生活慢慢稳定下来以后,村里人经常串门嘘寒问暖。”曹学锦说,住板房并非长久之计,大家都商量着要抓紧时间外出务工挣钱,重建新家园。
正说着,曹学锦几个朋友掀开门帘走了进来。“不能光靠政府,自己也要努力。”说起灾后重建,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,“我们都想好了,过些日子一起去外地打工,挣钱盖新房子。”
25岁的女儿曹玉兰也接过话说道,“爸,还有我呢。等实习结束,我找个正式工作也能给家里挣钱。”